发布日期:2011-10-06
【灭谛】
人生有诸多痛苦,皆是由于自己过去、现在所造作的烦恼业因,因而招感苦果。若欲解脱人生的痛苦,则须寻找究竟安乐的处所为归宿;而此离开一切烦恼,达到寂灭安乐的境界,即是“灭谛”。
“灭谛”是指一切行人,经修道后,所证得的寂灭境界;此境界永恒净乐,亦称为“涅槃”。
【涅槃的意义 】
“涅槃”是修行学佛的最高目标,为圣者所证的究竟境界。“涅槃”,又称泥洹,意译为灭度、寂灭、不生、解脱、安乐,其各别意义如下:
(一)灭度:即灭尽烦恼、生死,度过生死之瀑流。 (二)寂灭:“寂”乃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为灭除生死大患;指这念心寂然无为、究竟安稳,生死之患皆已灭除。 (三)不生:烦恼不生,故生死之苦果亦永不再生。(四)解脱:永离众多苦果。 (五)安乐:涅槃为究竟安稳快乐之处。
“涅槃”即是这念心由染污转为清净,由相对达到绝对,由凡提升为圣,离开一切烦恼、生死,彻证究竟安乐的圆满圣果。
【四种涅槃】
涅槃有四种,即“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性净涅槃”。
(一)有余涅槃:指贪、瞋、痴、慢、疑、邪见等六根本烦恼已尽,生死之因永断,然尚余有漏之色身,故称“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即烦恼断尽,所余之色身亦归于灭尽,众苦永寂。例如小乘圣者认为度化因缘已尽,不复留住世间,即以能观之心,发出三昧真火,将有漏之色身和所证之境界悉皆灭尽,灰身泯智,归于真空,入无余涅槃,永出三界。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为小乘圣者所证之涅槃。 (三)无住涅槃:谓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虽常起诸妙用,而体性恒寂,无所执住。故恒以大智大悲,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前这念心时时刻刻都是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寂然不动,行住坐卧,心都在涅槃当中,称之为“无住涅槃”,此乃菩萨所修、所证之大乘涅槃。 (四)性净涅槃:自性本自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自性无生无灭,清净无染,湛然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具足无量功德妙用。禅宗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六祖大师亦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即“性净涅槃”之理。 四种涅槃中,性净涅槃为最究竟之涅槃。
“涅槃”乃修行学佛者的终极目标;目标认识清楚,修行即有正确的方向;遵循此一方向,修持正道,精进不懈,定可获证无上涅槃佛果。
【道谛】
“道”是通行之义,如《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道”即指一切行者趣向涅槃时,所修的正法;无论声闻道、缘觉道或菩萨道,皆属于可修性。顺道而修,即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寂灭涅槃之境界。
修行学佛的目的,是为达灭谛涅槃。希望证得涅槃圣果,就要精进修道;“道”略言为八正道,广言为三十七助道品,此皆三乘所共学,是佛法的根本。修道是因,涅槃是果,依此正道修行,必能证得涅槃妙果。
【四谛二重因果】
依世间因果而言,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由有过去的集因,乃有现在的苦果,此为世间迷界的因果。
若觉悟诸行无常,而慕灭修道,即可永证真常。所以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因为有现在的道因,方有未来的灭果,此乃出世间悟界的因果。由流转和还灭的二重因果,即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
四圣谛 苦谛(迷的果.即苦果)集谛(迷的因.即苦因)灭谛(悟的果.即乐果)道谛(悟的因.即乐因)
【四谛顺序】
若顺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次序而言,为集、苦、道、灭;然世尊先说苦谛,后说集谛,乃欲令行者先厌于世间之苦,使其不敢再造恶行,永断集因,这是警惕过去的方便教法。
先说灭谛,后说道谛,乃欲令行者先欣于清净安乐的灭谛涅槃,使其勇于向前,勤修道谛,这是策励将来的方便教法。
【结语】
《佛遗教经》云:“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余无道。”大众若能确实了达四谛真理,并于日常生活中,于四谛理重虑缘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定能契证究竟安乐之涅槃圣果。
【习 题】
一、 何谓“涅槃”?
二、 比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同异之处?
三、 何谓无住涅槃、性净涅槃?
四、 解释“道谛”的意义。
五、 以表格方式简略说明四谛二重因果之关系。
六、 为何释尊要先说苦谛、灭谛再说集谛、道谛?
七、 何谓“慕灭修道”?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