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为常住院大门,由正门与东、西二掖门组成。为面阔三间(11.87米)、进深两间(7.09米)、通高12.715米的单檐歇山式建筑。上覆以琉璃瓦顶,正脊用龙纹花脊,两端饰龙吻,中间饰龙首、狮子驮宝瓶脊刹,皆为制作精美的高浮雕彩色琉璃制品,重脊、戗脊也各用花脊与垂兽、走兽等。这组清代建筑艺术构件,在少林寺已经不多,弥足珍贵。
初祖庵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据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为纪念“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造的纪念建筑。因达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间,修禅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静坐,所以此庵又称作“达摩面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毁额存。蔡京所书“面壁之塔”石额今存于寺内,另有古碑四十余通。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时,建围墙二百余米,恢复了完整的院落。现庵中建筑有山门、大殿、面壁亭、千佛阁等。
塔林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南280余米的山坡上,座座古塔昂然耸立,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形似参天巨木,势如茂密森林,故有“塔林”之称。少林寺塔林现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古塔228座,现代塔两座。加上常住院中的两座宋塔,二祖庵附近三座唐、元、明砖塔,三祖庵一座金代砖塔以及塔林周围十座砖石塔,共计246座墓塔或佛塔,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少林寺砖石塔建筑群。
大雄宝殿在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琉璃大殿,通常简称为大殿、正殿、宝殿等。居寺之中部正位,是全寺佛事活动中心。据唐《少林寺碑》“山间宝殿”“妙楼香阁”等记载,大约从唐代起已在今址建造宫殿式的常住院,同时,也有了寺中的主殿和各类楼阁建筑。大雄宝殿原殿重建于金大定九年(1169年),元、明、清历代都曾对大雄宝殿进行过整修。1928年毁于兵火。
天王殿位于山门后中轴线上,是少林寺常驻院第二进建筑。清雍正十三年为寺院山门。初建于元,明、清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少林寺大修时,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门,原门改称天王殿。可惜1928年被石友三焚毁,仅存月台、殿基、柱础和门槛。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