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10-06
【前言】──
诸佛说法,总不离四圣谛的范围。四谛为佛教之基本教义,释迦牟尼佛从初转法轮度五比丘,一直到最后涅槃度须跋陀罗,都是讲四谛的道理。佛法中无论大乘、小乘,渐修、顿悟,或显、密等法门,皆是以四谛为根本。
“谛”是真实不虚、真理之意。四圣谛亦称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遗教经》云:“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四谛之理,真实不虚,依此四种真谛修行,就能断除烦恼,成就圣道。
释尊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称为“三转法轮”。三转法轮为:一、示相转:即“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佛为上根利智之人说四谛法,只须稍加提示,不必详细解释,上根者即能明了。二、劝修转:即“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佛为中根之人说四谛法,除了提示名相以外,更加以鼓励、劝导,令其闻法修行。三、作证转: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下根之人对佛所说之四谛法,难能信解,佛就以自身为证,明所言非虚,使其破除疑虑。
【苦谛】
“苦谛”是指一切众生轮回六道时,身心上所承受的种种痛苦,所谓“三苦”、“八苦”……等。这些苦的本质,都属于逼迫性,只有彻底认识苦谛的真理,方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生苦:胎儿身居母腹之苦,如处牢狱,日夜困厄,不得出离,故有胎狱之称。胎儿欲出之时,身经产道,如山夹体,往往母子交危,命在旦夕;既出母体,风触嫩皮,犹如刀割,此时真是有苦难言,所以婴孩出生时,皆放声嚎哭,可知其痛苦至极。
老苦:人生在世,都不免要由少而壮,由壮至老,纵使富可敌国,也免不了老病衰残,这是任何人皆无法避免的,如古德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年老之时,发白面皱,形变色衰,饮食难消,气力虚微,由于色身种种机能衰退,看经、打坐或做任何事情,诸多不便、障碍难行,甚至令人生厌、生烦。凡此种种老苦,苦不堪言。
病苦:有生以来,人都不免患病。佛经亦言,四大不调,即有四百四病,或脏腑伤损,或皮肉疮痈等。不仅大小病痛是苦,长年卧病在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更是痛苦。虽然现代医药发达,亦难抵层出不穷的疾患。古云:“英雄只怕病来缠”,三国时代蜀国大将张飞,一生纵横沙场,所向无敌,一看到病字,也不禁潸然落泪,可知病苦恼人,实难以言喻。
死苦:人生自古谁无死?或老死、病死、或横死。纵有黄金万两,亦无法不死。临终时,四大离散之苦,诚难形容,神识脱离色身,犹如生龟脱壳,百般痛苦。造恶多者,或见山崩地裂、遍地洪水、猛火、狂风,或见畜生、饿鬼、地狱等种种恐怖境界,惊恐不已,此即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故古德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唯有精勤修行,成就三昧正定,方能了脱生死苦海。
爱别离苦:古人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父母、夫妇、子女、兄弟、朋友等所爱眷属,总有生离、死别之时。再恩爱的夫妻,到最后终究要分离,父母、儿女亦是如此,因有所执爱,别离之际,必然产生苦恼;恩爱情深者,别离之苦更切。为免此苦,唯有发大慈悲心、平等心,学习诸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不执溺于情爱之中,方能脱离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俗云:“冤家路窄”,不想见面的人,偏偏相遇。现代交通发达,天涯若比邻,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能会遇见冤家,此时难免心有千千结,不得自在,而产生怨憎会苦。佛法云:“冤家宜解不宜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平时若能广结善缘,不论到那里,都会有贵人相助,左右逢源;如果结下恶缘,日后见面不但难以相处,甚至会产生种种烦恼。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往往有所希求,不易知足,所谓“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世间之事,常常事与愿违,求而不得,则心生烦恼。“求不得”是苦,求到了,也不见得是乐。故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儒家亦云:“人到无求,品自高。”若能知足常乐,心无所求,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
五阴炽盛苦:人是由生理、心理组合而成。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成;心理上,有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合称五阴(又称为五蕴)。五阴炽盛,即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烦恼之火,在心中焚烧,使人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闷等难以形容的痛苦。此外,生理、心理在转化当中,也会产生五阴炽盛的烦恼。例如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身体正在发育,思想也不断在转变,时常会感觉生理不适,内心空虚、烦恼,始终无法安住,此即五阴炽盛苦。若懂得调身、调心,诵经、持咒、静坐、发大愿、修止观,即可解脱五阴炽盛的境界。《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能观能照的这念心,回光返照,契悟空性,即可不再招感五阴炽盛之苦。
【三苦】
“三苦”为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人生在世是苦,而处于违逆境界中,身心产生种种逼恼之苦,实在是“苦上加苦”,故称之为苦苦。
坏苦:于种种顺意境界坏灭时,身心所感受的苦,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动之意,即于非违逆、非顺意之境,心中无有苦、乐、忧、喜之感受;一般人常会感到无聊、无所事事,心中好像没有苦受或乐受,但事实上仍然有微细的念头在活动,念念生灭、迁流不止,此即为“行苦”。例如晚上做梦,乃白天心中微细的念头于梦境中显现,此即是行苦。
【结论】
三苦、八苦,只是略示苦的内容,实则世间之苦无量无边,所谓“千人千般苦,人人不相同。”而种种苦报,皆是由于众生起惑造业的结果,假使不知道用功修行,就必然遭受众苦交煎之果报。若欲脱离苦报,唯有知苦断集,方能超脱无尽的烦恼苦海。
【习 题】
一、 世尊成道后,首先在何处宣说四谛法?
二、 何谓三转法轮?
三、 何谓八苦?
四、 何谓三苦?
五、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事是最苦的?你又如何解决?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