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9-03
朱运涛
内容摘要:功德在佛教中多有提及,是修行佛法、积德行善所得到的果报,也是修行者脱离六道轮回,最终达到佛界所必须的。功德思想也是慧能大师非常强调的,并在禅宗经典《坛经》中有所体现。本文试对《坛经》中慧能功德观进行分析,探讨慧能大师的功德思想即其功德观所具备的现代意义。
“功德”是佛教中一个经常被提到的话语概念,是许多佛教信徒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佛教修行者脱离六道轮回而成佛所不可或缺的。佛教许多经典中都提到功德,例如:“功德者,亦名福德,福谓福利,善能资润福利行人,故名为福……功谓功能,善有资润利益之功,故名为功。”“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金刚经》云:“持功德分第十五: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从这些经典中关于功德的记载来看,功德和福德的涵义相同,是指资润福利之功,善行家德之德。《金刚经》主要说明了获得功德的方式,即只要受持、读诵、广为人说佛经,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这实际上相当于福德。
但是,在禅宗看来,功德并非福德,福德是有漏的人天小果行,注重外修事功,行善积德,是外在的,对于人的成佛作用不大。而人具有了圆满的功德,就会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智慧而成佛。禅宗经典《指月录》记载了关于功德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南北朝时期的梁普通七年庚子岁,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初到中土,得梁武帝所召而至梁都金陵(今南京),武帝问大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大师回答:“并无功德”。而理由是:“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武帝就问什么是真功德,达摩大师言:“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达摩大师作为禅宗初祖,他对热心向佛的武帝的做法持否定态度,自然得不到武帝的满意。达摩大师和武帝不和,就只身北上,最终驻足少林寺。达摩大师认为武帝造寺、写经、度僧等行为没有功德,因为这些只是人天小果的有漏之行,虽然存在但实际上是空的。他认为真正的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见自真实圆满的真如本性,达到离相的寂静状态,这实际上是禅宗不藉文字,见自本性思想的体现。
在禅宗另外一部经典《坛经》中,也有对这个故事的记载:“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坛经》疑问品
慧能认为梁武帝度僧造寺等行为只是求福,但福不等于功德,功德在“法身”中。慧能的思想是直承初祖达摩思想的,慧能认为的“法身”和达摩大师的“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实是同义,即圆满真实的真如本性。慧能大师对功德有比较详细的解释,例如:“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慧能大师认为真正的功德是彻见本性,认识到人人具有平等的佛性,不拘滞于妄念而能常常见到自己本性。慧能看来,功和德是分开,一个人内心要谦卑,并意识到自身的本性生起万法,是万法缘起之处,并且做到不迷离自身的佛性,就是功。而德要求人在行为上依礼而行,并在心性上不执妄念,不被妄念所染。这些事一个人得到功德法身所必须要做到的。其实,功和德所要求的对一个人来说是统一的。人要内心谦下,就会注意礼节规范的遵守,人要懂得万法源自本性,自身的真如本性统摄一切,因此,见到真如本性,保持真如本性的清净明澈,就要远离妄念,不执妄念了。
慧能接下来对福德和功德进行了区别:“若修功德之人,心既不轻,常行普敬……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无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需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和功德别。”这句话指明了福德是布施和供养佛法的行为所获得的,而功德则是和人的心性以及人的品德联系密切的。这其实是对上面两句的进一步解释,就是说修功德之人应该内心很重视功德,常怀敬畏之心,不自大高傲,保持自己的原始的淳朴厚重之性,做到心正刚直,不浮华虚漂。如果心里常常轻视别人,自我的观念不断,就是没有功德。而如果认为自己的本性是虚妄的、不真实的,这也是没有功德的,这就是为什么自我会盲目自大。每一个心念都不脱离自性是功,心形平直无碍是德。对自身的本性修养是功,对身体的修养是德。如果一个修行者只是迷醉于供养诸佛,布施钱财,却不重视自身的品德心性的修养,获得功德只是妄谈。
中国禅宗重视人的心性,以“直证本心,顿悟成佛”为宗旨。慧能开创的南宗是中国禅宗的一个宗派,主张以智慧说心性,强调心性本觉,提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不但破除了对佛祖的外在权威的迷信和崇拜,而回归自心、见识本性,又将解脱思想和现实人生结合起来,将修道融化在日常生活中,并重视本身道德修养,将修身和修道提升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因此,慧能对佛教中功德的获得方式也就很自然的回注到对自身本性的识见和对本身道德的重视,即所谓“心行平直是功,自修身是德”。佛陀有一段关于布施所得到果报的言说:“跟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相比,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的果报更大。跟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相比,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的果报更大。跟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相比,仅只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观的果报更大。跟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相比,维持无常想一弹指的时间的果报更大。”从此言来看,佛陀认为供养的功德不如皈依佛教,皈依佛教不如受持五戒,其果报又不如修行慈心,但这一切都比不上用无常之心去观想。无常,就是指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不常住,皆因一切有为法由因缘而生。佛陀说的无常心,其实也就是无住心,因为无常,所以无住,无住是明白无常之后的结果。在所有的功德中,以观想无常心功德为最。而慧能明心见性的功德观是和佛陀此言是本质上一致的,即是观想无常,明白世间一切皆因缘而生灭,唯有自身的本性才是不生不灭,清净常在的,所以只要见自本性,就是得到大功德,也就成为佛了。慧能只是将佛陀所谓的成佛落实在人的当下本心,这是禅宗的宗旨,也是不违背佛教法旨的。
禅宗是以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为宗旨,当初达摩大师见梁武帝时,被武帝问到布施、度僧有何功德的问题,达摩说实无功德,是想让武帝明白,不要对布施、度僧等形式的东西执著,一旦执著形式,就是妄念丛生,也就离成佛相差千里了。姑且不论此故事的真假,但就其反映的本质来看,达摩的回答是要武帝摆脱名相的束缚,不执著于功德的名相。但高傲的武帝却无法明白,于是错过了被禅宗第一代祖师的点化的机会。而慧能大师认为功德在法身中,只要见自本性,就是大功德了。禅宗将见自本性作为真正的功德,这是其“即心即佛”思想的体现。
从达摩大师到慧能,历经数代祖师,佛教也已经成为一种很大众化的宗教了,但是多年来佛教也留下了高深且卷帙浩繁的经典,仪式也极度繁杂,这实际上违背了佛教普度众生的宗旨。而拜佛求福,又使社会上迷信横行,又使得只有富人才可以向佛布施,得到佛的庇佑,得到功德,这就降低了佛教的平民性。因此,慧能也反对这种重视布施等形式的功德观,而将人人具有的佛性作为功德的本体,只要见到本性,就是具有了大功德。禅宗将成佛变成见到自己的本性,这种本性实际上就是自足圆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这种本性是内涵与人身的本质性存在。方立天先生说:“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内在的,是内涵于人身的本质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灵所赋予,又非通过超越经验、违背人性的作为所获得的,同时也是各种外在因素所不能消灭的。人的内在自性是生命的主体、成佛的根据。”禅宗是要人明白,见到人的本性不是外界的神灵所赋予,也不是一定要超越性的,违背人格所获得的。自我的本性是常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只要见到自身的本性就可以成佛。
方先生又言:“禅宗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反求。由此禅宗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寻求超验,而是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禅宗将遥远的彼岸世界一下子拉近到现实世界,将对成佛转为对当下内心的反求,只要众生相信佛就在当下的世间,在当下的自心,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见到自己的清净真如本性,就得到成佛的功德了。慧能破除了对佛祖的外在权威的迷信和崇拜,又将解脱思想和现实人生结合起来,将修道融化在日常生活中,并重视本身道德修养,将修身和修道提升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世俗的所谓造寺、度僧、布施等行为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并非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是要认识到自身本性,做到念念无碍,同时又要保持谦虚、礼节、心行平直,从心性的明澈和严格的行为修养来成就功德。慧能的这种功德观对修道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慧能禅的影响力。
慧能的功德观对现代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佛教信仰颇有复兴之势,但人们更多的是烧香拜佛,或捐献善款,或投资建庙,所修的佛庙宫殿气势恢弘,耗资巨大,所捐的善款动辄成千上万,但是很多人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有的求子求孙,有的求官发财,也有的为消灾赎罪,这就像千年前的梁武帝认为的只要度僧、布施就可求得佛的保佑一样,如果从禅宗的观点来看,是没有什么功德的。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的布施是有悖于佛法大义的,不是真实的布施,而只是虚妄的行为,自然得不到其追求的福报,许多人在心里上产生怀疑情绪,同时佛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僧众应有的信心和尊重。更有甚者,有人借信众寻求心灵安慰和解脱的心理,借用寺院、佛法等公开敛财,助纣为虐,从根本上丧失了佛教超度人心,与人为善的宗旨了。因此,我们应该纠正这种错误的功德观,大力宣扬六祖大师回归本性,平直无屈的功德观,弘扬佛法正义,为信众真正指出寻求正果,获得真正的功德之路,为众生造福,为社会造福。
慧能大师的功德观直接和禅宗提倡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宗旨相契合,属于中国乃至东方禅文化的一部分。东方的佛禅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当高价值的文化,对提高人的修养,升华心灵,启迪人生智慧等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从更深层的方面来看,当今这个高度物化的社会该何去何从,人类的文明该何去何从,人类该何去何从?而禅文化就这些问题给我们指出了道路:人类最终应该回归自心,见自本性,从调心入手,自主其心来主宰自我世界,从而实现自身生命的提升、圆满、超脱,并获得终极的涅槃正果。东方禅文化具有如此的魅力,而慧能的功德观离我们生活相当接近,可能直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去行动,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维摩义记》卷一(本)云(大正38·429a)
2《大乘义章卷九》 慧远著 (大四四·六四九下)
3《金刚经》后秦 鸠摩罗什译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4 《坛经》 法海辑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5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 方立天 哲学研究,1995年第3期
6《对慧能改革南宗教义的一点探索》李锦全著 中国哲学史1998年1期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