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0-10
嵩山少林寺西边有座甘露台,为什么叫甘露台呢?这里有一个传说。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跟随而来的有一批天竺国高僧,其中就有嵩山少林寺开山祖师跋陀。
跋陀喜欢清静,一日在大街上遇见中国沙弥慧光,经奏明朝廷,二人来到嵩山大法王寺一看,见殿堂颓废,尘遮佛面,昔日的佛门圣地,如今成了一座破寺。在刚刚建立的嵩阳寺,他们问起和尚僧周:“和尚日诵何经?”回答说:“天天《四十二章(经)》。”又问:“师承何人?”回答: “无师自悟!”跋陀经过详细考察后认为,嵩山倒真是一座灵山,眼前虽然少“云” (经)缺“雨”(法)却正是自己在此开辟道场,弘扬佛法的大好时机。
跋陀回到魏朝新都洛阳,魏孝文帝问他到嵩山观感如何。跋陀回答说:“山是灵山,就是久旱(汉)缺雨(法)。”魏孝文帝对跋陀的一语双关并不以为然,随口说道:“近来阴雨连绵,怎能说是久旱缺雨呢!”跋陀大师进一步说明:“自后汉永平年间,佛法传入嵩(山)洛(阳),至今已有400余年,经还是《四十二章经》,又缺乏高僧传授啊!”这时候,魏孝文帝理解跋跎说的嵩山佛教仍停留在400多年前的后汉水平,便请辞道:“那就请大师到嵩山耕云(经)播雨(法)吧。”跋陀说:“圣上让我到嵩山弘扬佛法,正合我的心愿,但是那里更需要天降甘露!”魏孝文帝说:“天高难求。”聪明的沙弥慧光急忙进言:“天子代天。”魏孝文帝心里明白,这师徒二人是要求朝廷的支持,于是传下圣旨,在少室山阴的丛林中为跋陀建造了新的道场,这就是现在的少林寺。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建成,魏孝文帝就命跋陀为住持,并由他会同天竺国另两位高僧,也就是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在少林寺译经台上一边译经,一边传法。太和二十年(496年)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圣诞之日,跋陀、勒那摩提、流支三位大师在翻经台上开大法会,临场听法的人多达数干。正当三位大师台上说法的时候,五乳峰上涌起五朵莲花彩云,刹那间清风细雨降临,在场的人都受到甘露滋润,欢声齐唱:“天降甘露!”
这就是跋陀译经,天降甘露的故事。后人将“译经台”称作“甘露台”。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