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走出去”:中国佛教界的文化交流实践-金沙1005

《中国民族报》——“走出去”:中国佛教界的文化交流实践

发布日期:2022-09-28

字体大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近年来,中国佛教不断努力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有条件的佛教团体和名山大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采取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走出去”,积极开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文明互鉴。


原载于2022年9月20日《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第7版


突出中国佛教文化符号,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今年2月,首届“少林功夫网络考功大赛”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举行,全球5000余名少林功夫爱好者“云比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每年都有全球范围内的少林弟子和少林文化爱好者到少林寺朝山、拜师、参学、考功,参加体验营、专项研修班,参与到功夫、禅修、禅医等不同主题的学习中。现在受疫情影响,少林寺国际文化交流步伐减缓,但并没有停止。少林寺将根据疫情管控情况,对少林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规划和调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说。


2019年7月举办的“少林寺与禅宗祖庭”学术研讨会期间,少林寺“洋弟子”在进行武术展演。 吴艳摄


今年6月,维也纳少林文化周期间,少林寺延良法师带领众学员进行抄《心经》活动。2007年,延良法师从德国赴奥地利,担任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负责人。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如今900名学员相聚“少林”,禅武医艺的少林精髓被很多奥地利民众接受并推广。15年间,延良法师见证了少林文化在奥地利的传播发展,当地人对于“少林”二字有了更深理解。他说:“以前提到少林寺,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武校,认为我们只有少林拳、少林功夫。但事实上,这仅仅是少林文化的一小部分。禅武、禅修、禅医,丰富的少林文化给予我们身心滋养。”谈及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未来发展规划,延良法师表示:“我们将在海外推广少林段品制,段品制分段位、品阶、荣誉品阶,让海外少林学徒学习少林功夫有迹可循,助力少林文化系统、规范地‘走出去’。”

2001年7月,少林俗家“洋弟子”戴勒在德国柏林开办少林文化中心,这是第一个由少林寺直接授权合作的海外分支机构。时至今日,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少林寺海外文化中心共有40多个,据有关机构的数据,全世界演练少林功夫的不少于6000万人;少林文化机构数百家,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少林之风席卷全球。200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每年的3月21日为“嵩山少林寺日”;2010年,“少林欧洲联合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宣布成立;2011年,“少林北美联合会”在美国洛杉矶成立。

少林武学里许多基本概念,如“气”“马步”“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等,外国人想要准确地把握其中精髓,就必须认真学习中文。少林文化中心在海外的开办,也促成了一波学习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2021年11月,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隐元禅师雕像在有着400年历史的日本长崎东明山兴福寺落成,并永立古寺入口处。今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和隐元圆寂350周年,为彰显隐元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所作的贡献,今年3月,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浙江杭州永福寺协办的“黄檗文华润两邦——隐元及师友弟子的禅墨世界”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在致辞中指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中日佛教同宗同源,古代中日佛教交流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和重要载体。

300多年前,隐元禅师东渡日本,谱写出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交流的一段佳话。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在给主办方的贺辞中表示,隐元禅师开创日本黄檗宗,创建万福寺,将黄檗禅的法式仪轨传到日本。同时,隐元作为书法大家、禅师,也对日本书法史产生巨大影响。

黄檗宗在日本的影响极为广泛,同一时期日本哲学、文学、语言、绘画、书法、篆刻、建筑、雕塑、印刷、音乐、医学、茶道、饮食等方面也都有黄檗宗的印迹。可以说,中日文化通过日本黄檗宗这一新兴宗派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样态,影响持续而久远。研究中国禅宗史的日本学者柳田圣山说:“近世日本的社会进步,无论从哪方面看,离开黄檗文化的影响都无法解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与日本的“黄檗文化”及“黄檗宗”同名同音、同文同义,法脉上甲乙相续,成为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与桥梁。黄檗文化是日本近代一次大规模主动吸纳、接受中华文化的结果,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范本。

近年来,中日佛教界围绕黄檗文化进行了各种交流。2018年,来自隐元禅师故乡的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成员一行到访位于日本京都府宇治市的日本黄檗宗大本山万福寺,受到日本黄檗宗信众的热情欢迎。2019年,日本黄檗宗管长近藤博道一行到访福建祖地,寻访祖源,延续中日黄檗法谊。近藤博道表示,拜访众多与黄檗文化有着渊源的禅宗寺院,探寻祖源,深感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法乳一脉源远流长。希望双方今后进一步加强联系,增进两国佛教界法脉同源的友好情谊,续写当代两国交往的新篇章。2021年6月,中国福建黄檗山万福寺致贺日本京都黄檗山万福寺开山360周年。贺词中说,中国黄檗禅与日本黄檗宗同宗一脉、法谊相连,经由黄檗历代祖师缔造的交流互鉴佳话,已经成为中日友好的亲切见证;愿中日佛教界以黄檗文化为共同载体,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在新的时期,继续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互鉴作出新贡献。


打造新品牌,助力对外佛教文化交流


佛教由中国传播到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从而使中国成为北传佛教的中心。1600多年来,佛教已经成为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1993年,中韩日三国佛教界在日本聚会,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居士首倡“黄金纽带”构想,得到三国佛教界一致认同和积极响应。自1995年开始至今,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已经成功举办22次。2019年10月,第二十二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会议主题为“佛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三国佛教界再次聚首,共叙法谊友情,不仅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使中韩日佛教“黄金纽带”关系更加熠熠生辉。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是三国佛教界定期举行的重要国际性会议和亚洲佛教界和平友好的盛会,在中日韩三国轮流举办。


2021年11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雕塑的隐元禅师像在有着400年历史的日本长崎东明山兴福寺落成,并永立古寺入口处。 中国美术馆供图


在2010年举办的第十三次中韩日友好交流会议上,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传印长老说:“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道路,成果丰硕。‘黄金纽带’不但加强了中韩日三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而且在人员互访、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信息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对于维系和巩固三国佛教界和三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真挚友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东北亚、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在中韩日三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保持并加强三国佛教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加深三国佛教的传统友谊,有利于推动三国关系的友好发展。”

2017年9月,大理崇圣论坛在千年佛都大理举行,27个国家的多位僧王、驻华使节、官员,海内外佛教学者、云南三大语系僧团代表济济一堂,共同见证这一佛教文化盛事。自2007年以来,大理崇圣寺通过7届崇圣论坛的成功举办,竭力倡导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友好交往,紧密联系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佛教领袖,搭建对话交流平台;致力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佛教文化的交流互鉴,承担起延续、传承和发展佛教文化的历史使命。

详见——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