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12-10
佛教作为一门宗教,在医学上有何贡献和特色,是近几年佛教界研讨的新课题。笔者是中医骨科医师,对佛教知之甚微,然而深知在中国骨科技术发展历史过程中,融汇了道教、佛教及少林寺的禅宗文化,为中国骨科技术的丰富发展作出了贡献,现简介如下。
一、关于佛教医学——禅医
众所周知,源自印度的佛教是以戒为本,其戒律明确规定,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口、奴婢、牲畜,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杀生、斩伐草木、垦土掘地。这种规定一是为了远离财富,以免产生争利之欲,影响修行;二是怕在劳动中杀生,影响修行。根据戒律,印度佛教本身的医学受到很多制约。
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来自印度的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创立印度佛教汉化的三大教派之一“禅宗”。达摩在印度出家后就倾心于大乘佛法,到少林寺后创立禅宗教派。禅宗教派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为“心理医学”的发源。
菩萨戒的实施,也是印度佛教的自身修性转向“普度众生”的革命,是中国化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区别。据《大乘无生方便门》中记载:“能见苦众生,随力能救护不?能!”这也成为佛教徒出家的誓言。而伤残病痛是众生之苦,禅宗医药也就应运而生。因此,确切地说,我们今天说的“佛医”,应该是“禅医”。
二、佛道合一的禅医伤科形成
印传佛教自汉末至唐朝,中国化的教派有禅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等。但由达摩在少林寺创立的禅宗是“释、道、儒”三教合一特征最明显的教派。这与禅医的形成不无关系。
禅宗始祖达摩在少林寺训示众徒:“欲见性,必先强身。”强身一是习武,二离不开医药。
而禅宗与道教的结合,形成中国禅医。原因有二:
第一,少林寺所处的嵩山自古是道家发祥地,传说老子曾降于嵩山,为道士寇谦传授经戒。此外,东汉道士刘根,三国道士郗元节,西晋道士鲍靓等,亦皆得道于嵩山。说明嵩山在少林寺建寺之前已是道教的发祥地。禅宗的开放式的佛教徒,因地域关系,必然受道教的影响。禅家教徒遵循“亲近善知识”,道家的阴阳五行哲学,自然受禅家教徒的接纳。
第二,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到唐代已十分丰富和成熟,而这时期的中国医药专著不少出自道家之手,如著名的晋代葛洪是道家一代宗师,他所著《肘后救卒方》影响广远。唐代被后世誉为“药王”的孙思邈是一道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医历史名著。
可见,禅宗佛教徒要习医药,葛洪、孙思邈的著作自然成为不可少的课本。
值得指出的是,禅医最早的医学专著当是奠定中医骨科基础的《理伤续断方》。《理伤续断方》作者是晚唐蔺道人,而蔺道人也是一“头陀”,即僧人。我们今天已无法找到史料证明蔺道人是少林寺高僧,但从后人写他的传记中可证,他自身已是“佛道合一”。值得称颂的是,其所著《理伤续断方》奠定了中医骨伤科的理、法、方、药基础,是中国骨科的经典著作。此书如无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写不出来的。可见,在公元八九世纪,禅医伤科已经形成。
禅医的另一亮点是“少林药局”,在南宋嘉定年间(1217)成立,但从学术著作的出现来说,禅医伤科应为禅医最早的学科,这与禅宗僧人习武有一定关系。
三、禅医伤科的学术成就
如果从禅医的角度来看,中医骨伤科历史上主要著作几乎均出自禅医。
首先,蔺道人(头陀)的《理伤续断方》
《理伤续断方》首创麻醉接骨技术,以及今天称之为“手摸心会”(相度忖度)、拔伸牵引(拔伸)、端挤提按(撙捺、捻捺)等骨折复位手法;确立骨折复位、夹板外固定、功能活动、内外用药的治疗大法;实施清创及手术扩创(雕刀切开)治疗开放性骨折及颅脑损伤的救治;介绍复位肩、肘、髋关节脱位的复位法——靠背椅复位法及牵引屈曲复位髋关节法以及四肢骨折、肋骨骨折治法,并介绍了46首治伤方剂,建立辨证论治内伤法,其中著名四物汤、大成汤、活血丹、五积散等,至今还是临床常用方。概而言之,《理伤续断方》奠定今天中医骨科理论方药基础,是中医骨科的经典之作。
其次,禅宗高僧异远真人著《跌损妙方》
《跌损妙方》在嘉靖二年(1523)由异远真人编著问世。根据获得此书的孙应科序言,该书出自江苏高邮的镇国禅寺。据考证:镇国寺建于唐朝,是禅宗举直禅师所建。而该书出自镇国禅寺,说明其作者异远真人也是禅宗高僧,孙应科也是日颂《金刚经》的佛教徒。
《跌损妙方》首创按部位、穴位用药法,根据道家导引“小周天”出现的气功生命现象,结合经络学说有关任督流注的理论,创立“血头行走穴道论”,开创穴位时辰不同致伤轻重有别的时间医学的先河。该书对创伤用药继承发扬《理伤续断方》经验,所介绍的“用药歌”上、中、下三部用药法以及70多个重要穴位的治疗方药,成为后来少林武术伤科的主要方药。书中所载诸如“七厘散”“八宝丹”“生肌散”“万应膏”“英雄丸”“刀口生肌散”等,至今还是临床上常用的有效方药。《跌损妙方》是中国武术伤科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医学战伤外科的经典。
第三,《江氏伤科方书》和《救伤秘旨》对《跌损妙方》的继承和发扬——武术伤科形成
清朝道咸年间,安徽婺源伤科名医江考卿著《江氏伤科方书》(1840)。同时期,浙江天台武术伤科名医赵廷海广泛收集伤科方书编成《救伤秘旨》和《救伤秘旨续刻》。
江、赵二人的著述,既是将《理伤续断方》的理、法、方、药结合武术致伤特点的临床运用,也进一步发展《跌损妙方》穴位时辰时间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将异远真人的穴位论治,发展到36致命大穴、72小穴的辨穴治伤法。并首次介绍致命大穴致死的时间,在临床实践上发展了《跌损妙方》的按穴位论治法。
后来少林武术伤科的所谓“秘方”,大部份出自江、赵二人所著。江考卿的正骨技术,基本上沿袭《理伤续断方》和《世医得效方》,其主要的发明是应用“植骨术”治疗严重粉碎性骨折。
第四,至善禅师的武术点穴伤科
至善禅师是南少林的开山宗师,他是少林寺禅宗高僧,到福建泉州传授少林拳,后发展成“咏春拳”。同时也传授了跌打点穴治伤的秘术,著《少林寺秘方铜人簿》。该书是最早出现的伤科“铜人薄”,其学术源自《跌损妙方》。由于明清针灸的兴起,各种针灸著述均有宋代针灸铜人穴位的记载,适合拳术致伤(致伤面积小)的诊疗,于是武术跌打点穴开始流行。在异远真人“血头行走穴道”论,“一七不治命要休”的启示下,点穴时辰、时限的学说也逐渐形成。少林寺武术伤科自江考卿、赵廷海到“铜人簿”后开始形成流派。
到晚清民国年间,两广流传的《少林寺秘传十二时辰二十四方》是以手抄本传世。笔者见到的30多种抄本以《吕氏抄本》论述穴道、症候和方药较确切和实际。十二时辰十二穴和二十四方是以异远真人的《血头行走穴道歌》和《用药歌》为依据,其配方规律也是依据“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及加减法和“十三味总方”加减法进行配方的。《吕氏抄本》不仅载十二穴道的位置、受伤后证候表现以及治法方药,还有八个致命大穴和十四方,合二十四穴四十一方,这些方剂依据功能命以方名(此是其他抄本所没有的)。
第五,禅医伤科的传承及对现代中医骨科的影响
禅医伤科发展到十九世纪形成的少林武术伤科,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成为中医骨伤科的开山祖宗。笔者在研究中国骨科技术史发现,近代中医骨伤科的师傅,大部分来自少林寺禅医。
综观禅医伤科自《理伤续断方》问世至今1200多年,其佛道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中国骨科学,体现了无痛、无创,以恢复功能为治疗目标,以人为本的思维。其经验和方法至今还有临床使用价值,理应值得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作者系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会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