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5-19
◎赵朴初
佛教信徒中有人选择出家成为僧人,有人选择在家修行成为居士。就出家与在家,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有过这样的说明。
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出家?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
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
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家室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
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
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
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出家佛教僧侣学修的内容是什么?
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内容不外乎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中基本修习的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在修四念处观之前,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总之,修定修慧方法很多。
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是怎样的?
皈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
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斋。持斋是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歌舞观剧,不坐卧高光床座。
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遵守三皈、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这就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
佛陀对在家信徒有许多世间法的教导,如对善生童子详细讲了父母子女之间、师弟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主从之间、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善处的问题;对青年跋阇迦谈到方便具足(职业修养的完备)、守护具足(节约不浪费财务)、善知识具足(交结善友)、正命具足(正当的生活)四种安乐法;对当时的国王们讲到如何处理国内政治与睦邻问题。
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出家佛教僧侣对在家佛教徒有什么义务?
一般来说,在德行上为他们树立模范;教导他们,劝善止恶;为他们讲说佛法;安慰病苦,必要时参加社会灾难的救济;慈善柔和,促进众生的福利。
在家佛教徒对僧人的礼节如何?
南方国家,在家佛教徒进入佛寺僧房,首先要脱鞋,见比丘礼拜。比丘教坐时,坐低席或席地坐,不能坐比丘的床位,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饭。
如果比丘到居士家,主人应当以干净的布铺在座椅上,请比丘座下,然后礼拜。如果自己的儿子当比丘,父母也要拜。
根据南方佛教习惯,在任何场合,比丘见到居士来访问或入会场,他们从不起立,居士向他们礼拜时,也不回礼,有时仅说一句:“愿你吉祥。”小比丘和沙弥礼拜大比丘时,大比丘也不答礼。
在我国比丘受居士或小比丘、沙弥礼拜,可合掌答礼,座位高下除正式宗教仪式外不甚严格。
(来源: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