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大喜大悲,佛陀与我有何不同-金沙1005

同是大喜大悲,佛陀与我有何不同

发布日期:2024-03-11

字体大小:

常言道:“情不重,不生娑婆。”

佛教将世界分为“有情”和“无情”两类。有情,即指具有情识的众生。作为“有情众生”,情感、情绪几乎每时每刻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并让我们与他人、自然和社会,产生联系。遇到顺境,我们会大喜,产生正面快乐的情绪,是推动我们积极生活的动力;遇到逆境,我们会大悲,产生悲伤痛苦的情绪,丧失生活的乐趣与希望。

总之,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人之常情;而总是无动于衷、冷漠麻木的人,会让我们觉得怪异,不通情理。

那么,在众人眼中出世超脱的佛陀,也会有“情”吗?佛陀的悲喜与我们又有何不同呢?

作为修行成道之人的佛陀,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只是看破、放下一般世人的“七情六欲”,成为福慧具足的“两足尊”“离欲尊”。成道之后的佛陀,并非“麻木不仁”,而是以度拔众生为己任。诸佛菩萨不仅与众生“同呼吸,共命运”,同悲同喜,而且由此而生的“慈悲喜舍”,又叫“四无量心”,是修行人都该努力具备的四种心态,也是修行人追求内心平静和善良的途径。

四无量心出自《大般涅槃经》:

大慈无量心

《俱舍论》中说:“云何当令诸有情类得如是乐?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意为令众生得乐,不只追求个人的快乐,需深行慈心。这种法乐才是真正的乐,世间之五欲并非真乐。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

大悲无量心

是把替世间一切众生拔苦当作誓愿。《成实论》记载:“悲名与恼相违慈心。所以者何?亦为众生求安乐故。”与慈相对,对于一切众生的痛苦,如同感同身受一般,发心一切众生誓愿度,悲心似海,才是无量的“悲”。

大喜无量心

《涅槃经》上说:“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见到别人能够离苦得乐,也会生起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且不计分别,以喜心观一切人事物,为一切离苦得乐而感到欢喜、赞叹。

大舍无量心

《俱舍论》中说:“诸有情类平等平等,无有亲怨,如是思惟入舍等至。”平等有情众生,无有人我、亲疏与贵贱的分别。菩萨的心量广阔,慈悲普济无量众生。虽然为善布施、与人为乐,但对一切都不执著,如秋水明镜,这才是真正的舍无量心。

总之,众生的喜怒哀乐,皆由贪嗔痴所起,这种情绪只会造业,在六道轮回。而佛菩萨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清净无染,是出于对众生的怜悯与慈悲,最终达到涅槃解脱。

弘一法师往生前,留下的最后墨宝“悲欣交集”四字,就是大师一生对众生悲悯与追求解脱的写照。这才是我们一生需要学习的终极智慧。

名词解释

娑婆

为“娑婆世界”简称,也称“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容剔产生各种罪孽。既是世人所生活的世界,也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

有情世间

有情即为众生,有情识的生物。有情世间指人和其他动物并加上“天”、“鬼”等的统称。

器世间

指“有情”生活的物质时空和其外部环境,是三界中“欲”、“色”二界众生所居处,与有情世间相对。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