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12-29
济群
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这一身份的获得是理所当然的。
何为大乘?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此中佛说有波罗蜜多乘及密乘二种,除彼更无余大乘矣。然此二由何门而入耶?唯菩提心是。此于身心何时生起,虽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入大乘;若何时与菩提心舍离,则纵有通达空性等功德,亦是堕入声闻等地,退失大乘。”这里以菩提心作为衡量是否大乘的标准。唯有发起菩提心,方为大乘行者。反之,即使证得空性,成就种种功德,也只是自度的声闻行者。
菩提心与空性慧为佛法修行的两大内涵,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略论》云:“如是无上菩提心者,是佛苗因中如种子之不共因,通达空性之慧者,如水粪等,是三种菩提之共因也。”明确告诉我们:空性慧乃成佛之共因,而菩提心则为成佛之不共因。所谓共因者,即三乘圣者皆依空性慧而成就,为三乘修行之母。所谓不共因,是因为三乘之中,唯有佛道的修行才必须具备菩提心。换言之,发起菩提心之后才是真正的佛子,是合格的大乘行者。
但在汉传佛教的传统中,似乎更重视空性慧的成就。教下行者通过数十年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正见,并依此修习止观,最终契入空性、成就空性慧。宗下更重视见性,以见性作为修行的根本目标,似乎见性便可囊括修行的一切。或许是因为对空性慧的特别偏重,所以,虽有不少大乘经教都在强调六度四摄的菩萨行,却并未引起四众弟子的普遍重视,将之落实于真修实履的更不多见。
菩萨行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事实上,因为忽略了大乘佛教建立的基础——菩提心, 相当部分人的行持早已落入小乘乃至人天乘。既没有慈悲众生的济世情怀,更没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他们也许从未思考过:作为一个大乘行者,究竟应当成就怎样的品质?这一流弊使得很多人的修行更接近超然出世的解脱道,而非积极利生的菩萨道。
摘自《认识菩提心》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