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3-23
白衣殿《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
《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位于白衣殿东壁北半部近神龛处,具体绘制时间大致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之间。该壁画以彩绘线描为表现形式,画面以三支人马为主,将整幅壁画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为画面左侧起伏的山峦中的一座古城,城门上方题额“古雒城”,即今日的洛阳。古城上建有城楼,城门微开。在古城的描绘上已经体现出一定的透视效果。城楼上和城墙下均有一支军马,一同面向画面右侧,这支军马应是王世充的军队。所刻画的人物虽然不多,但生动形象,每个人物的铠甲、战袍的颜色搭配十分讲究,并且明显的有步兵与骑兵之分。城墙上的砖石和士兵身上的铠甲纹路清晰可辨。
第二块为画面右侧上方的山岗后隐藏着的一股人马,这支人马正急速向画面左侧的古雒城袭来。为首的大将手中高举铁锏,胯下一匹白马正奔腾向前,其后的旗手高举红旗紧紧相随,军中的旌旗上书写着“三军司令”的字样。这支军马中的人物大多为半身像和头像,皆隐藏于山岗后方,应是一支抄小路赶来,支援十三棍僧和唐王的援兵。其遮挡关系拿捏得十分到位,以免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
第三块为整幅壁画的焦点,位于画面右下方。占据了大部分位置,并且刻画尤为细腻的当属十三棍僧和唐王的群像。虽然经过风雨侵蚀,部分画面受损,但是十三棍僧和唐王的形象依然可见。画面中的棍僧或持长枪、长棍,或持长剑、金刚圈,簇拥在身穿青色斗篷、披头散发、骑白马狂奔的唐王身边。唐王一边向画面右侧奔去,一边还回头望向身后的追兵,而十三棍僧们则全部面向画面左侧,且战且退保护李世民,画面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画面中部的王世充军追兵的大部分形象已经严重损毁,但是根据仅有的人物肢体的形象,可以判断壁画中王世充的军队已经和断后的武僧接战,而画面下方身穿青色与黑色袈裟的两名武僧挺枪猛刺的动态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十三棍僧的面部刻画尤为细腻,或双眼圆瞪、或咬紧牙关,每个人舍生忘死的形象和神态展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出少林武僧们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救出唐王李世民那大无畏的英勇精神。
画面的整体刻画对人物尤为重视和突出,比例相对夸张,如将人物刻画得比马匹、树木还要大,远处的山峦和松树均用写意方式大笔带过等,均是为了突出画面中的人物而有意为之,以免喧宾夺主。壁画中最令人称赞的便是对整体气氛的营造,三支人马互相冲击的动态趋势明显,成功营造出一种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妙趣横生。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