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养生-金沙1005

佛教养生

发布日期:2021-06-24

字体大小:

“养生”,关键在于“养心”。佛教养生就是利用佛学理论、佛教信仰、社会实践来净化心灵,多行善事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使人健康长寿的手段是养生,养生的目的应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两个方面,而佛教的一切修正行为恰恰包含这两个方面。养生就要养性,调身须先调心。因为心与身、肢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只有“放舍诸缘休息万念”,才能做到“仁者寿”,从而益寿延年,故而佛教养生提倡“养神”、“养行”、“养德”。

(1)佛教养神

包括心理和精神的调养,情趣爱好和道德的调养。聆听中国佛教音乐也是一种精神养生的方法之一,佛教音乐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音意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忘物忘我。闻者,胸襟豁然,神意情动,仿佛进入极乐的仙境世界。佛教音乐具有镇定大脑活动,舒缓脉络的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精神状态,起到降低血压,镇静安神的作用。

佛教强调:“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属于养生的内容,也是养神的方法。

(2)佛教养行

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属于佛教养生的范畴。佛教节俭自足,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实践证明人体一定的劳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疏通脉络,从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另外学习佛教理论,学习佛学思想通过“动脑”的劳动,锻炼自己的身体,以利养生。

佛教养生有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的养生行为准则。

(3)佛教养德

佛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按照现代人的理论讲人际关系较好,以乐观和理智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所以品德高尚与养生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佛教中的“仁者寿”,是指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会有好的果报。佛教认为,长寿的因是仁爱心,承受的缘是心平气和。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