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医与中国传统医药-金沙1005

佛医与中国传统医药

发布日期:2019-11-25

字体大小:

中医学的定义和内涵,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三次大变化。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之际,此时的中医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医学;第二次是在盛唐时期,此时的中医指的是中华帝国的医学、世界中心的医学和中华民族的医学;第三次是在清代后叶,此时的中医指的是以汉族传统医药为核心的医药学体系,主要是相对西医而言。

我们现代所说的中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医是指中华民族的医药学,是包括传统中医、藏医、蒙医、傣医、佛医、苗医、维吾尔医等在内的各种传统医药的总称,是涵盖了整个中华文化版图的民族、地域、宗教等各种医药学宏观医药学体系。因此,从广义来说,佛教医药属于中医的一部分。但从狭义来讲,中医指的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医药体系,这时的佛医、藏医、蒙医等与中医则为并列关系,他们长期以来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和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医药文化。

佛教医药文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中医文献的影响。根据学者的研究,在5000多部佛教经籍中,有453部专论或涉论医药,有4000多部佛经涉及医理与养生;在8000多部中医药文献中,有588种(641部)书名与佛学有关;历代的僧医著作共79部;历代各种医著共涉及203条佛教名词术语。从古到今,涌现出许多医术高超、临床经验丰富的僧医。他们有的虽翻译佛经、出入空门,不以医传名于世,但他们大都精通医理、扶危济贫,成为我国古代医疗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的则精研医术或以医为业,在历史上留下了珍贵的医药学文献。这类著作主要有:《申苏方》、《议论备豫方》、《深师方》、《梅师方》、《天竺经论眼》、《鉴真上人秘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岭南卫生方》、《慎柔五书》等。

二是对医门居士的影响。今之居士,指皈依佛门的俗家弟子。他们在家修习佛法、精通经律论三藏之学。在历代医家中,有许多潜心研读佛学的著名居士,他们不仅精通医理,藉以医治众生之身疾,而且精通佛理,志在救济苍生之心病。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有不少的医著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在有著述的3700多位医家中,有居士98位、著述330多部。如刘完素、喻嘉言、李中梓、程国彭、汪机、丁福保、王肯堂、胡文焕等都是其中的姣姣者。

三是佛教思想对历代医方的影响。在历代的近10万首中医方剂中,方名直接跟佛教有关者共2183首,间接与佛教有关者1600多首,如天王补心丹、七宝丹、灵妙散、资生汤、司命丸、活命饮、大定心丸等。历代由寺院或僧人传出的医方共615首;由历代居士创立的方剂有809首;在历代中医方剂中,共涉及457条佛教的名词术语。在5000种中药里,有317种中药与佛教直接或间接有关。

四是佛医对临床诊疗的影响。最早的中医骨科著作为僧人所著,最早的眼科专论为佛教寺院所传,最早以香药治疗疾病为僧人所创,最早治疗脚气的专著为僧人所写。可以说,中医临床各科都留下了佛医的身影烙印。同时,僧人还是中外医药交流的重要使者,寺院是疾病收容与战伤救护的重要场所。可以说,佛医对中医的眼科、骨伤科、内科、妇科、儿科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是对中医其他领域的影响。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之外,佛教医药文化还对中医伦理学、中医心理学、药用植物学、中医食疗、中医药膳、中医临床诊疗思维、中医康复保健等各个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