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02-06
腊月喝粥
◎净圆
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
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
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
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
火少寒多目冥。
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
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
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
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
何以故。春寒多。以万物皆生。为寒出故寒多。
何以故夏风多。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
何以故秋热多。以万物成熟故热多。
何以故冬有风有寒。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
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卧。何以故风多故身放。
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卧。何以故寒多故身缩。
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
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
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麨蜜稻黍。
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
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寒起有时灭。
人得病有十因缘。
一者久坐不饭。
二者食无贷。
三者忧愁。
四者疲极。
五者淫泆。
六者嗔恚。
七者忍大便。
八者忍小便。
九者制上风。
十者制下风。
从是十因缘生病。
——摘自《乾隆大藏经· 西土圣贤撰集·第1320部·佛说佛医经一卷》
吴沙门竺律炎共支越译
笔者札记:
1.醍醐:见《唐本草》:“醍醐,生酥中,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杵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唐本草》又称《新修本草》,是唐代李绩、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亦 见佛经《涅槃经十四·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
2.粳米: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养生方法:多食粳米粥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大米的一种),因其性甘平,是健脾胃、培中气的良药。
大米又称“稻米”,它分为粳米、籼米和糯米三种。所以粳米是大米的一种,下文主要区别粳米和籼米、糯米的不同。
籼米,我国出产最多的一种稻米,以广东、湖南、四川等省为主要产区。籼米米粒细长形或长椭圆形,长者长度在7毫米以上,蒸煮后出饭率高,粘性较小,米质较脆,油性大。常见的籼米有:丝苗米、猫牙米、泰国香米。
糯米,北方多称为江米,是制造粘性小吃(如粽子、八宝粥、各式甜品),酿造米酒的主要原料。糯米有两种,长糯米(籼糯)和圆糯米(属粳糯),长糯米米粒细长,颜色呈粉白、不透明状,黏性强。圆糯米形状圆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腻,黏度稍逊于长糯米。
粳米,主要产于中国东北,粒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米粒丰满肥厚,横断面近于圆形,长与宽之比小于二,颜色蜡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质地硬而有韧性,煮后粘性油性均大,柔软可口,但出饭率低。东北大米、珍珠米、江苏圆米都属于粳米。
3.胡豆:《本草纲目》记载,“蚕豆,释名,胡豆。气味,甘、微辛、平、无毒。主治,快胃,和脏腑。
本文选段对得病因缘以及春夏秋冬四季饮食的宜忌作了具体的描述,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有所避宜,因时而食。
养生药方:
心平气和,随缘日行一善。
早起一碗粳米粥,中午一碗胡豆羹或一碗腊八粥,晚上不食亦或一小杯醍醐(若无醍醐,牛乳亦可)。睡前静心息虑,静坐一炷香。
儒家所说“一箪食一豆羹”,粗茶淡饭亦可养生。
南宋放翁陆游也推崇喝粥,有《食粥》诗文为证:“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世寿八十六,可见养生不在山珍海味,而在于养心。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
热点资讯